top of page
I. 父親劉明先生(給孫子孫女的話)
I.2 留學、結婚與事業計畫
作者:劉心心
雖然父親的一生大半都從事企業,但根據他本
人的說法,原本其實是希望朝醫科發展的。在當
時的台灣,會被內地人尊敬的職業,據說只有醫
生與律師。父親從小看著三兄劉傳來以身為一位
優秀的眼科醫生受到尊敬,因此當自己以優異成
績從長榮中學畢業時,當然也報考了醫學校,且
以很好的成績通過第一階段的學科考試。剩下的
只有口頭面試,而他對此也非常有自信,於是與
朋友們在前一天晚上預先慶祝,喝得爛醉如泥。
結果隔天,也就是口試當天,他睡過頭而遲到了。
在如此情況下想進入醫學校,是近乎絕望的。
也許「扼腕不已」這樣的詞,便是指如此事情
吧。
我想正是因為如此,父親才決定到日本留學。
但是為何原本希望學醫的父親,卻在抵達東京後
進入藏前高等工業學校(今日的東京工業大學)?
後來看到當時父親的同學多來自台灣南部時,我
想也許是因為同鄉的邀約而改變志向的吧。
而在東京求學的父親,馬上就交到了許多朋友。
其實在父親從台灣出發前,就讀於基督教學校的長榮中學時,雖然經由外國傳教士的老師被灌輸抗日思想,然而由於在鄉下看到的一些情形,早已心有不甘的他,在內地時思鄉情懷高漲,放學後他們台灣學生所談的,大概都是那些事情吧。據說父親很受到寄宿房東的阿姨所疼愛,阿姨也都稱父親為「少爺」。然而有一天,在寄宿地方發現床蝨時,當阿姨一大叫「南京蟲!」,聽說父親馬上就回話反駁說:「啊是嗎,那種蟲子我們都叫它『東京蟲』。」如此話語或者也出於一種惡作劇的心態,但父親對於台灣的情感,是沒有辦法忽視阿姨那樣小小的一句話。雖然這是後話,在戰後父親作為第一任台灣商業代表前往東京時,在尚未復興而一片焦土的東京內,辛苦地找到了阿姨和她的家人。當她們看到父親時,據說都非常高興。
當時父親留學所寄宿的地方,是在狹窄巷道中的兩層樓房。父親住在在二樓面對著小巷的房間,因此隔著如此狹小的巷道,再加上常開著窗戶,便時常可以聽間對面的房屋傳來高亢的說話聲。最初父親與對方都以為彼此是韓國人,而沒有任何來往,然而有天認真一聽,發現對方講得居然是台語。
於是兩邊的人很快地就變成了好朋友,而這也是我父母緣分的開始。
父親第一次看到母親,是參加新朋友陳作忠先 生的婚禮時。那時他剛好回到故鄉,參與慶祝的 留學生同學們聚在一起看新娘時,其中一個朋友 突然說道:「新娘的妹妹也非常美麗唷。」於是 眾人便往妹妹的方向一看,發現對方果然是一位 美人。大家都非常讚嘆,不斷稱讚著這位新娘的 妹妹。但是眾人當中只有青年劉明不僅沒有一句 讚美的話,連感動的樣子也沒有,只是沉默不 語,彷彿一點興趣也沒有。然而實際上事情並非 如此。儘管朋友們對他的態度都感到困惑,但當 婚禮一結束,父親的老家,也就是嘉義的劉家, 馬上就派了媒人到母親的家中。
當時的母親虛歲二十二,是幾年前新成立的台 中州立彰化女子高等女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,後 來又就讀該校的講習科,最後成為公學校的老 師,擁有教師的資格,並回到母校和美公學校執 教鞭。
母親所生長的地方名叫「和美」,原是以前荷 蘭時代為了將台灣物產出口到國外而開發的港口,是之後與對岸的中國有熱絡貿易的港町「鹿港」附近的城鎮,從鹿港搬來的外祖父林清輝則住在城鎮郊外,是一位自行開業的醫師。
鹿港是由荷蘭所開發出來的城鎮,當時是台灣最現代化的城鎮之一,甚至有「一府二鹿三萬華」(註一)的美稱,非常繁榮。當然此時也已從荷蘭傳來西洋醫學,身為鹿港人的外祖父便在此處學習西洋醫術,因此他並非一般的漢醫,而是成為和蘭(當時荷蘭一詞所用的漢字)的醫師,或稱蘭醫(日本稱蘭方醫)。順帶一提,在童年的假期時我只要到外祖父家玩,室內總是會有裝了各式治療用具的器皿,且總會聽說屋頂的閣樓內收著注射針筒,說是去世的外祖父所使用過的。
英俊且紳士性格的外祖父看過許多患者,在往返和美的城鎮看診時,一般的漢醫都是用轎子做交通工具,但他卻是用騎馬的方式,同時率領著搬送醫療道具的年輕人。據說他瀟灑的騎馬姿態,讓鎮上的女性們都爭相出來觀看,甚至因顧忌而不敢出門、躲在深閨的寡婦,都要用纏足而行動不便的雙腳搖搖晃晃地走出,從門縫中偷看。
至於外祖母,則是清朝時期的文官「文秀才」的長女,不僅有文官家小姐的教養而擅長詩文,也是以美貌及賢淑而聞名的人物。由於夫妻兩人皆重視教育,雖然是在鄉下,母親的兄弟姊妹們皆有受日本時代的高等教育,想必是當然的事情吧。
母親身為次女,不同於個性認真且喜歡讀書的姊姊,在當女學生時既認真學習卻也好好遊玩,也喜歡美味的點心,雖然沒有穿著網球裝,卻也有一手拿著球拍站著的舊照片,看得出她當時是十分時髦的女孩。
身為大方而活潑的女孩,有時她在外頭和朋友們奔馳在鄉間的道路上,結果弄髒衣服才回家。據說她為了不讓母親發現,便會先換掉整身衣服後,才出現在母親面前。可見擁有「文秀才家的小姐」這樣矜持的祖母,以及如此的家庭教育,是如何的嚴格。
然而幫忙照顧她、替她換衣服的,其實是外祖父的妾。就像前面所提到的,鹿港是景氣非常好的城鎮,也有專門以藝妓招攬客人的店家,外祖父雖然住在和美,卻也贖了一位藝妓,讓她住在家中。那時的花柳巷道中侍奉客人的藝妓有兩種,其中侍奉高官的藝妓除了要擔任主人吟詩的對手,也需要多少會彈奏樂器,甚至要擁有基本的繪畫能力。換言之,必須擁有「琴棋詩畫」的素養,這樣的人才能被稱作「藝旦」。據說外祖父帶回家中的女性便是如此,即使不住在主屋,也對身為一家主婦的外祖母恭敬有禮,自己雖然沒有小孩,卻也會照顧正室的小孩,有時也會縫一些套指頭的小人偶來與孩子們玩耍,因此能夠受到家族的尊敬。也許正因如此,母親也有受到她的幫助,處理了一些弄髒的衣服吧。
接下來是一些題外話了。雖然這位藝妓很快的結束她短暫的一生,日後她的墳墓因為位於政府道路規劃的路線中,不得不將它遷移時,據說在她的棺木中發現了當時非常稀有的高價化妝品。大概是外祖父憐惜她,特地從日本內地進口過來的吧,母親的兄弟們如此說道。我想這位藝妓,當時一定是非常受到外祖父寵愛吧。
當祖父派媒人到外祖父家時,劉家在經濟上其實已有餘裕,也受到眾人的愛戴。劉闊先生他那在日本留學的兒子,以及當時少見的女學校畢業,甚至在公學校當教師的美人,我想如此組合讓雙方父母在討論婚事時沒有任何反對,很快地便順利達成共識。
然而,此時卻浮現了另一個問題。
在當時,原本台灣人的教師的人數就比較少,更何況是女性教師。再加上母親受到學生喜愛,對於特別貧困的學生甚至會偷偷給予零用錢。然而這樣一位溫柔的老師,卻也同時擁有一種韌性,不會屈服在鎮上富有學生父親的壓力下,或因此將成績不佳的孩子選做年級代表。最重要的是,她的人品與美麗是鎮上所讚美、受到大家喜愛的。雖然當時沒有選美比賽,據說她被稱為彰化三美人中最美的一位。如此美麗的林翠鑾老師要被帶到嘉義去,這樣的傳聞馬上就傳遍鎮上,年輕人之間出現了強烈的反對聲音。
很快的,要阻止這門親事的計畫就被提出來了。然而仔細一聽,卻發現其實是鎮上有權勢的人希望將她帶回,做自己兒子的新娘。換句話說,有人認為和美明明不是沒有好青年,為何要跑到嘉義去。
當時從和美到嘉義的交通路線,是先從和美徒步或用轎子前往彰化火車站,再從車站轉搭前往嘉義的火車。這個時代還沒有其他大眾交通工具。因此他們的計畫,是在當天新娘的美麗花轎前往彰化火車站時,在路上半途去搶奪新娘。因為是鄉下田埂的廣闊道路,也許這在當時並非難事。
但新娘終究是平安無事地抵達了嘉義。
新娘平安無事,是因為父親居然直接從嘉義開車到和美去。也許他知道在和美即將執行的危險計畫,又或許他不知道,總之在東京留學的新郎,不選擇用抬轎這樣熱熱鬧鬧的方法,而是選用近代結婚的形式。那時汽車(當時被稱作hire,為日式英語,指出租汽車)作為交通工具,在鄉下還很稀奇,恐怕當時也還有人沒有看過,也從來沒聽過有人開著汽車從嘉義橫跨到和美,而父親如自壯舉是當時首見。當汽車停在母親娘家的舊式房舍前,我想眾人大概都很驚訝吧。
結婚典禮順利地進行,美麗的新娘也受到嘉義婆家的歡迎,但對母親而言,生活上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。
首先是第一次和家人吃飯的時候。按照習俗,新娘在新婚後三天內不能出臥房,等到她真正走出房門,和家人共同用餐時,一旦她吃完東西而將筷子放下,站在身旁服侍新娘的女性便會立刻將少許的飯盛入空的飯碗內。在母親過去的生活中,認為飯是要一粒不剩地吃乾淨,因此又趕緊將碗中的少許飯吃完,再把筷子放下。然而飯馬上又被添入碗內。終於,那位服侍新娘的女性小聲地在母親耳邊說道:「飯碗是不能讓它空著的。」,整件事情才總算落幕。也就是說,如果讓飯碗變成空的,裡面沒有食物,代表著未來會變得貧窮到沒有東西可吃。根據如此流傳的說法,新娘第一次用餐時必須在碗中留下少許飯才行。不知道如此習慣、且是高等女學校畢業的新娘,在第一次和家人見面時,當著婆婆和眾人的面,不小心出了錯。
在鎮上的商店街擁有廣闊店面的劉家,是一個來往人客絡繹不絕的熱鬧地方。若穿越面對道路的寬廣店面,筆直走到家中最裡面的地方,便可看見撲滿石磚地板的中庭,而祖父母的房間便坐落於此。一旁有狹長的走廊,穿越走廊後又會再看到石磚地板的庭院,坐落於此的是兩層樓高的碩大房屋,是劉家大哥再生伯父一家人、二哥傳能伯父一家、守寡的次女伯母的母女兩人,再加已去世的大伯母所留下來的孩子們,以及寄住的親戚及他們的孩子,由眾人組成的大家族所居住的地方。此地已離道路有段距離,鎮上的喧囂也不會傳到這裡,但以前的家庭小孩人數多,母親嫁過去時各個家庭裡都已經有小孩,小至幼兒大至學齡期的兒童都有,各個都非常頑皮,總是到處跑來跑去,或是哭著玩耍著。照顧這些孩子的除了家人與幫傭外,還有負責準備店內掌櫃、年輕夥計的用餐的煮飯婆,長年雇用下來就像「廚房之主」一樣。當時若是如此大家族生活在同一屋簷下,據說一定會有這樣一位中年女性。而她在一個家庭中,從三餐需先讓男性用餐才能允許女性坐上飯桌的封建習慣,到家裡所有人的特殊癖好,都是一清二楚的。據說這樣一位厲害的人物,家中的人都會對她敬重三分。從上數下來的第三個伯父在街道對面開了一家眼科診所,因而另外分開居住。他的妻子的伯母是台北第三女高畢業,和母親非常要好,也互相尊敬對方,但是從街道另一端的二層洋樓到這裡的機會較少,見面的機會似乎也因此不多。
父親在結婚後不久,因為要繼續完成學業,便又回去東京。然而母親卻沒有一起被帶過去。因為父親認為自己到日本內地留學,能夠孝順父母的時間較少,因此希望母親暫時留在嘉義,來代替自己孝順父母。
據說劉家的女性對母親也很敬重,其中祖父母又特別疼愛母親。然而周遭的人都是從小出生在嘉義,在深山中的公田裡長大的人,從小便認識彼此,不僅熟悉彼此的性情,生活習慣也相同。而母親從原本的靜謐的田園、單純享受文墨的生活中,突然被單獨帶到一個不熟悉的環境,或許也是花了一段時間才總算熟悉這樣的生活吧。母親在等待父親回來的日子中,身體漸漸衰弱,變得容易生病。
然而如此情況也沒有持續很久,因為父親在下一次回到家鄉時,便將母親帶到東京一起生活。前往東京之前,父親先帶著母親到和美的娘家去辭行。據說那時的父親,將眼科醫生的伯父在他離台期間為母親所調配好的藥方,全部一起帶往東京,而母親對於他準備如此周全感到非常驚訝。
但是還有比這更讓母親驚訝的事情。
當時父親在東京租了一棟小屋來居住,然而一進屋內,就看到許多朋友不斷在此進出,十分熱鬧。那時有件外套掛在牆上,上面有著縫補的痕跡,看起來是因使用已久而陳舊。一問一下,才知道那是父親的外套,在寒冷的冬天或是誰要去面試工作之類的重要場合,就拿這件外套去用。換句話說,這是一件讓大家共用的防風外套。父親在朋友有困難時,總是自告奮勇地伸出援手,而如此性格也在此發揮出來,就連從嘉義寄來的一人份生活費,也是和大家一起共用。
但很快地,在此進出的台灣留學生漸漸變多,花費也越來越高。對此感到困擾的父親在和大家討論後,決定在晚上拉攤子賣中式拉麵。然而若是沒有任何特色的拉麵,也很難賣得好。這時父親想到的方法,是在拉麵上加上筍乾來賣。嘉義祖父的山產店裡賣的筍乾,是由祖父從山中採來的新鮮竹筍所做成,既柔軟又美味,廣受好評。而那時在日本內地還沒有人販賣筍乾,也許也還沒有人知道這樣的食用方法吧。他們將台灣送來的筍乾切細、煮軟,放到麵碗裡試著和麵一起販賣。結果這樣的麵大受好評,深夜街道中留學生賣特製拉麵的攤子上人客絡繹不絕,據說生活費的問題也因此解決。現在拉麵裡放的筍乾(日文發音為menma),其實就是父親他們這時引進日本的台灣筍乾。
當時和父親有來往的朋友,在各自完成學業回到台灣後也持續交往,甚至也有人進入父親的公司。這些朋友和父親情投意合,彼此就像親兄弟一樣,且皆為台灣的未來所擔憂,因此父親也為這些朋友度過他充滿苦難的下半生。
當生活逐漸上軌道後,體弱多病的母親恢復健康,也終於懷了第一個孩子。然而在異地臨盆之際,母親卻不知道自身已早期破水,還是當時的中年幫傭發現,趕緊送到東京大學醫學院的婦產科住院。而身為長女的我,也就是在這裡出生的。
1928年接近2月底時,父親從藏前高校(今日的東京工業大學)的應用科學科畢業,爾後回到台灣。
那時在父親的心中已對未來有藍圖。他注意到南洋盛產椰子,打算應用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,來建造肥皂工廠。
他希望先到南洋,等到準備告一段落後,便能將妻子與孩子接來。為了母女日後的生活費,父親想到的是讓母親在當地經營藥局。當時藥劑師的執照,是即使本人不在現場,也可以經營藥局。如果能藉此得到穩定收入,那麼母女兩人就不用依靠老家,可以安心地生活。父親馬上找到各種相關書籍,開始勤奮地用功起來,很快地提出申請書,迅速地拿到藥劑師的執照。如此速度迅雷不及掩耳,據說讓大家非常驚訝。
然而,這項計畫終究是沒有施行。
那時祖父的店鋪「金振山商行」和眼科醫生伯父的「振山眼科醫院」,已在嘉義市內變得很有名。尤其在「金振山商行」進出的人更是川流不息,當中也有誘導人做各種投資的詐欺犯。
有一位詐欺犯,向那時當家的再生伯父推薦投資金礦。若只是相信對方的謊話,買到高額的採礦權也就罷了。最重要的問題在於當他們前往礦山時,整個地方就像蟬脫殼後一樣的空盪。但是對於礦山沒有詳細知識的再生伯父,不知道對方是事先灑在道路上亮粉,一旦被商人說那些都是金塊殘餘,也居然全都相信了。
用高額的採礦權換來的,只是空無一物的金礦山。但是即便是如此的礦山,也需要有人負責屯駐於此。就在這時,小弟剛好留學歸國。
在當時的大家族中,大哥的命令是絕對的。
「好不容易花了這麼多錢才拿到採礦權,你就暫時到那裡去駐守吧。」
於是在大哥的一聲令下,父親前往南洋建造肥皂工廠的夢化為泡沫,消失殆盡。為了要保護名為「大粗坑」的廢棄礦坑,父親便登上這座山。
(註一)
「一府二鹿三萬華」:
當時各都市的名稱。
「府」是指官廳(政府)的所在地,也就是今日的台南市。而當年作為首府的驕傲,如今仍保留在當地人的氣質上。
「鹿」是現在的鹿港。當時與外國交通往來頻繁,是一個貿易都市。因西歐的文化也由此傳入,也是當時的文化城市。
「萬華」則是當時茶葉從台灣出口到歐洲的大都市,其中又以出口到英國為主,當地也因此繁榮起來。另外,當年的建築物仍有少數保留至今,由這些建築物可窺見當時的繁榮。
而有關一、二、三的數字,一般認為是當時繁榮的先後順序。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