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III.1  延平學院的朱昭陽與劉明
​​作者:謝聰敏
延平學院朱昭陽前校長在百歲誕辰之際逝世。如果說朱昭陽是二十世紀台灣知識份子的典型,劉明就是台灣企業家的模範。他們共同創辦了延平學院,將學校交給副校長宋進英經營。

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變後,警備總部下令關閉延平學院,延平學院事件遂成為國民黨高壓統治的象徵。而朱昭陽和劉明劫數難逃,先後在白色恐怖中陷入政治監獄。

朱昭陽在回憶錄中稱「劉明急公好義、仗義疏財,很有社會聲望」。劉明從日本高等工業學校畢業,就在台北九份山後的「大粗坑」開採金礦,有「礦山王」之譽。陳逸松律師曾經在他家裡看過堆積的金磚。

劉明立志培養兩萬名學生。戰爭結束,他尋找日本人遺留的學校,在台北大龍峒發現日本人的「私立國民中學」,他接收這所學校,改稱「市立大同中學」,推舉從日本歸國的高等文官朱昭陽出任校長,勸導兒子和友人子弟就讀。台北許多名人子弟就是在父母勸導下進入市立大同中學。

朱昭陽與劉明繼續討論創辦私立大學。他們拜訪各地仕紳,說明辦學宗旨,尋求金錢捐助。「事實上我們沒有收到捐助」,劉明悲痛地告訴我說。「台中林獻堂承諾 出任董事長,勉勵我們的勇氣,可是懷疑我們勸募的能力。他是六十多歲的台灣首富,而我們只是四十出頭的人。於是我約台中何永之弟何義,兩人各出三十萬元台 幣作為創校基金。我們要做給他們看!」

劉明就是這樣豪放的人。私立開南商工學校在戰爭中任其荒廢,學校負責人周延壽律師找到劉明商討復校。雙方決定大學籌備會出資修繕開南校舍,復校後日間由開南使用,晚間則歸大學管理。

開南復校,而大學籌備也完成。林獻堂依約出任大學董事長,命名「延平大學」,先設「延平學院」。

劉明不但與朱昭陽創設學校,培養台灣學生,而且以群眾行動要求起用台灣青年。一九四六年五月九日,劉明率領群眾包圍中山堂,向開會中的省參議會喊話。省參 議員韓石泉在回憶錄中有部分的記載:「市民某氏登壇悲憤慷慨地作一場演說。」劉明告訴我,當日他向省參議員呼籲:人才登用,大量起用台灣青年。

日本故參議員鹽見俊二在「秘錄:終戰前後的台灣」中特別推薦當年的劉明說:「劉明是我的密友。他當時在台灣經營煤礦業,他也是基隆碼頭的龍頭。他比我多一歲,是個人格高尚的人。如果台灣被允許範圍的自治或獨立,他的實力是足夠被推舉為總統候選人的第一名。」

二二八事變中,警務處官員曾經拜託劉明派遣延平和開南的學生防守各派出所,朱校長因喪事請假下鄉,學校師長離開,劉明就以常務董事名義指派學生參加。他聽 到國軍將從基隆登岸,通知學生撤走。未離開派出所的學生都慘遭二十一軍屠殺。三月二十二日的新生報報導台灣警備總部下令關閉。佈告說:「延平學院辦理不 善,且未奉准立案,二二八事變中且有一部分員生參加叛亂,殊屬不法,應予封閉。」報導中指出:某部曾在該院查出手榴彈七十餘枚、軍用汽油五大桶。

延平創校之際,即將離台的日本移民紛紛捐送書籍,學生家長與社會人士也將藏書贈送學校,書籍囤積如山。二二八事變後,部隊進駐學校,以書籍當作柴火燒飯,紙灰飛揚。劉明每次談到傷心處都呆住了,他的人生夢想似乎也一起毀滅。

二二八事變平息之後,延平學院辦公室搬到劉明在漢口街的「振山實業社」,借用西門國校校舍,稱為「延平補校」,校務由副校長宋進英負責。延平創校之際,曾 經申請木材建校。補校買賣部分木材,其餘則開設「美術工藝社」,由詩人與畫家的王白淵主持。社址先是在中山北路,後來也移到劉明的「振山實業社」。

朱昭陽、劉明、王白淵以及許多創校名人都先後落入白色恐怖政治監獄,「振山實業社」被沒收。幸好校務則由宋進英副校長慘澹經營,方有今日「延平中學」的規模,我們追悼朱校長,應支持「延平大學」復校,恢復白色恐怖受害人的名譽,歸還被沒收的財產。
bottom of page